Photo Credit: Be The Change-社會企業博覽會@台東Photo Credit: Be The Change-社會企業博覽會@台東
文:張瓊齡
2016年9月3日周末下午,在台東鐵花村的藍屋,將有一場由一群高中生(暑假後升高二)籌畫舉辦的「Be The Change--社企博覽會」活動。
活動進行方式,第一輪先是邀請台東在地及外地社企或社企相關推動人士共計6位,依據「城鄉、農業、教育」等面向,把性質相近的兩兩歸為一組,全部做過自我介紹及簡短接受現場發問後,將由六位主講人擔任桌長,分散到現場的六張大桌子,與會者則依據他們先前聽到的訊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就座並與桌長進行討論,目標是共同討論出如何在台東透過社企的方式,面對台東的相關議題,探索紓解之道。
結束第二輪的面對面腦力激盪後,六位桌長將再次上台,用五分鐘分享各桌討論的點子,最後經過全體票選出最具人氣的社企點子,將可得到六位桌長帶來的家鄉好物作為獎賞。
原本,這只是均一中學一位熱血的社團指導老師 Andreas Liu所帶領高一的五個學生組成的微社團,目的是讓他們有編輯校刊的能力,但在這位老師的鼓動下,孩子們報名參加了「社企爆米花」的社企提案甄選,原本資格不符(該甄選計畫是針對大學以上),但他們勇於爭取參加機會還進入決選,最後成為所有得獎團體中唯一的高中生團體,和其他優勝團體都各獲得一萬元獎勵金。
主辦單位並沒有要求得獎者必須辦理後續活動,孩子們其實可以把獎金幾個人分一分,或者相約一起去吃頓大餐,開心就好。
然而他們卻決定,要把這筆獎金當作基金,讓他們的提案在台東實踐。
而這項計畫的參與者,在整個過程中也從五個班底,擴增到十來位,最後是全班總動員。
這群高中生的熱血,獲得在地一個共同工作空間「邸台東」的讚賞,提供一萬元贊助相挺。然而一個很實際的狀況是,相對於台灣其他地區而言,台東很遙遠,除了付出更多的往返時間,總共只有兩萬元的活動經費,如何說動他們心中的夢幻對象願意萬事放下撥空前來?
對已經創業的人來說,要務是讓這個事業可以順利活下來,而不是在事業還不夠穩定時,到處去分享;而如果已經是社企界享有盛名的人,在一堆邀約名單中,的確需要慎選過濾值得一去的場子,要不然真的會累死自己。
我在6月22日晚上應邀到均一中學聽他們簡報,隔天他們即將對鐵花村的徐璐女士簡報,希望能爭取到免費借用鐵花村作為活動場地。
雖然高中生與社會企業之間,有一段長長的距離,或者是一道鴻溝,然而我聽著聽著,突然間覺得,自己過去幾年在推動社企的過程中,會不會太過務實了些呢?務實到,讓夢想失去了掛靠的餘地。
許多不再作夢的大人,有時候會被小孩子或是青少年看似不實際的夢想觸動,最後為幫著孩子圓夢,而改寫歷史,創造傳奇。
過去在社造興盛的年代,常被引用的案例之一是北投溫泉博物館,那原是湮沒在荒煙蔓草下的一棟鬼屋,透過當地小學鄉土教學,一群小五的學生發覺這棟老房子其實很漂亮,遂上書給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後來在家長的推波助瀾下,最終讓市政府編列預算修復老房子,幾年後台北市民多了一座社區博物館。
聽完了均一孩子的簡報,我提醒他們,要善用自己與台東的優勢就是「青春」、「活力」、「旅行勝地」,無論是PPT的形式或內容,都用不著假裝很專業;既然沒有足夠的講師費能支付,不妨就吸引一些願意到台東度假喘息的社企從業者,讓他們也藉機出走一下,那麼也就不至於太計較費用問題。
(學生們積極籌備博覽會中。來源:Be The Change-社會企業博覽會@台東)
(學生們積極籌備博覽會中。來源:Be The Change-社會企業博覽會@台東
待我忙了一圈回到台東,已進入八月中旬。
聽到的好消息是鐵花村的徐姊果然也基於對年輕孩子的鼓勵,願意出借場地,還總共聽了他們兩次簡報,讓整體的企劃更完備。雖然在邀約講者的過程中,有些夢幻名單的講者第一時間即加以婉拒,或者原本答應隨後又取消,甚至也有被對方曉以大義、洗臉的狀況,但看到確定的名單時,我感到快樂起來。
某種角度來看,最終能夠出席的講者,算是符合了這群高中生的企劃,大部分的業界從事者或者服務對象,也以年輕人為主,而外地與會者在得知經費拮据,都同意只收取火車往返車資並接受安排住宿,有的甚至自己找住的地方,且都不拿出席費。
這場活動最後邀請到的單位是:
在城鄉主題方面:「邸台東」VS「丟丟銅」 在教育主題方面:「台東孩子的書屋:黑孩子咖啡」VS「以立國際服務:黑孩子特有專長培訓計畫」 在農業主題方面:「台東大學產推處創新育成中心」VS「愛樂活」
衝著這群高中生的熱血,我樂意在九月初回國次日一早趕回台東,為他們在暑假期間用力策畫的這場活動做個串場人。
以這場活動的型式與規模而言,說是「社企博覽會」或許托大了些,但以這群高中生胸懷的心志來說,看來不用「博覽」則不足以表述之。
由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及社企流合作在今年四月推出的《讓改變成真—台灣社會創新關鍵報告》是這群孩子們在參與提案競賽時的重要參考資料,而他們屬意的活動總標題原本也是「讓改變成真」。
那日我聽完簡報,不經意瞄見他們身上運動服的slogan:「Be The Change」,望著這個slogan我隨口說:「最好的標題,你們已經成天穿在身上了,哪裡還需要外求呢?」
當我讀著他們給串場主持人的流程單,看見上頭寫著—「主辦單位:均一實驗高級中學11A同學」,這個主辦單位實在很微小,卻又夠巨大。
原文標題:Be The Change@Taitung--一場高中生辦給青年參加的社企博覽會

文章標籤

  • 素人社企實驗室

    素人社企實驗室

    自一九九二年進入NGO領域,短暫經歷過公部門,絕大部份時間以終身NGO工作者自許;二○○八年在孟加拉親見社會企業魅力,更願意把力氣放在社企的開展。二○一二~二○一五年間,從社區大學「熟齡者」切入社企,期以挖掘都會端消費者。二○一五年春天起,赴台東過著「半農半社企」的旅居生活。現任曦望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專事台東地區社企微創投)、茲摩達司社會企業有限公司執行長、財團法人根滿文教基金會執行顧問(專事台東地區社企人才挖掘及培力)。(專欄照片photo credit:Cegaw Lrakadrangilra 拍攝於達魯瑪克舊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