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黃基峰 (CC BY-NC-ND 2.0)Photo Credit: 黃基峰 (CC BY-NC-ND 2.0)
文:林品緯

案例背景

台灣農業扮演著餵養台灣人的重要角色,農業在台灣以多樣貌的形式呈現,有生產、加工到銷售完整的產業鏈,並將食物以多樣貌的方式呈現在消費者面前。
以下就台灣農業的產業鏈,從生產、加工、銷售、餐桌、交流等五部分,向大家介紹台灣農業社會企業所面臨的議題及相對應的社企案例。

一、生產

「生產」是農業的核心,隨著台灣近年來糧食自給率逐漸降低,黃豆、小麥、玉米大多為國外進口,使台灣的農業生產端面臨糧食主權的問題。此外,近期有機觀念逐漸普遍,但種植技術和收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如何轉作、提升產量均為農友面臨的問題。
                    

二、加工

作物產出後,往往需要經過加工,才能進行更有效率的應用,進一步成為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除了成為桌上佳餚之外,也能創造社會與經濟價值。台灣農業加工端的問題,包含如何開發具市場價值的加工品,以提升農作物的經濟價值,此外,某些作物產出後,因保存時間較短容易腐敗,或是過度生產造成的食物浪費,都需要更有效利用食材的加工方式。
解決加工端問題的社會企業:

三、銷售

台灣傳統的農業銷售,大多透過貿易商、中盤商進入市場,農民有時會因市場掌握度不足而無法獲得合理的報酬,而消費者在挑選農產品時,也缺乏足夠的選擇及安全的保障,因此各類友善小農的創新銷售方式不斷推出。
銷售管道的創新:縮減中間商層級,透過實體店面與虛擬通路促進消費者與農友之互動
(一) 實體店面
(二) 虛擬通路

四、餐桌

在都市中外食族的比例相當高,而外食族的營養及健康常缺乏保障,除了民眾對於食物的來源缺乏掌握之外,國內民眾對於食物的認知普遍不足,不知該如何選擇友善土地、對自己健康的食物也是原因之一。然而外食族有廣大市場,也促進愈來愈多友善餐桌的社會企業成立,照顧消費者的胃。
解決餐桌端問題的社會企業:

五、交流

在農業生產鏈中,「資訊」扮演著重要角色,農民需要透過網路資訊將好產品讓更多消費者知道,而消費者也期望了解農業更多面向的議題與故事,因此出現了兩類資訊互助及交流的平台。

結論

從台灣農創社企的產業鏈來看,在各個面向中均有所突破,包含作物生產種類及技術的提升、加工提升農產的多元價值、實體虛擬通路的創新、提供友善食材及溯源資訊的餐廳、促進生產及消費的交流,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樣貌的農創社企來解決現今農業面臨的問題。
但是仍有農創社企無法企及、有待投入解決的面向,包含兩個面向,第一為生產資源的永續利用,例如土地使用、水資源污染與使用權、農災及農損問題;第二為資訊科技與農業部門的結合,例如土壤及植物科學的創新科技、農地到餐桌間的資訊管理…等等,都是未來大眾可以努力的目標。
作者介紹:林品緯於2015年成為社企流第三屆冬季專案實習生。本篇文章為實習組別<社企案例分析師>之介紹文,也是該屆專案實習成果。

文章標籤

  • 社企流研究室

    社企流研究室

    在此專欄中,社企流將與你分享一系列與實習生合力研究的專案成果,包含各國社企課程研究、案例分析、與社企生態系等,一起加入社企流研究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