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下一個社企夢想家的備忘錄:社企流 iLab 年度成果發表會攜手 20 位社企創業家,寫下有笑有淚的創業實戰經驗
文:郭潔鈴
熱辣辣的周日中午,太陽曬得行人昏昏欲睡,然而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一群創業家正幹勁十足地佈置攤位。
這是 2018 年社企流 iLab 社會企業育成計畫「年度成果發表會」,定義為「給下一個社企夢想家的備忘錄」。在贊助夥伴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星展銀行(台灣)、保德信人壽以及策略夥伴研華文教基金會鼎力支持下,於台大集思會議中心熱鬧展開。
在發表會中,上半場由 12 位剛起步並充滿熱忱的 Try It 實驗家揭開序幕,向大眾呈現自己改變社會的方法;下半場則是 8 位 Do It 行動家針對「如何發起消費者行動」、「營利與非營利的兩難」、「以人為本的服務設計」3 大主題進行對談,實際分享社企創業的掙扎與收穫。現場更設有 20 位夢想家攤位,讓現場民眾可以搶先試用創新產品。整場發表會寫下真實、有笑有淚的「備忘錄」,給在夢想路上的人們一劑強心針。

社企流 iLab 用導師及企業支持網絡,力挺社企夢想家

(社企流 iLab 的校長顏漏有。來源:社企流)
(社企流 iLab 的校長顏漏有。來源:社企流)
社企流 iLab 的校長顏漏有,一路陪伴 iLab 創業家走過 5 年光陰,在發表會上依據自身於創業圈的經驗,給予現場的社企夢想家 3 個提醒。「第一, iLab 創業家大部分都還在創業非常開始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失敗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如何學習失敗、從失敗中再站起來,是創業者必須要學習的過程。」
「第二,社會企業是在所有創業中最難的方式,要兼顧社會使命,又要兼顧營利,其實非常不容易。要支撐創業的熱情,起心動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碰到困境時,記得回到為什麼創業的初衷。」
「第三,創業其實很孤獨,建議創業者跟社企生態圈多建立連結,透過連結,或能找到創業時一輩子的導師、合作的夥伴,以及事業上互相扶持的同學。」
(星展銀行(台灣)集團副總裁歐建祺。來源:社企流)
(星展銀行(台灣)集團副總裁歐建祺。來源:社企流)
星展銀行(台灣)集團副總裁歐建祺表示,扶持社會企業是星展銀行長期的公益主軸,除了邀請星展銀行資深主管擔任財務管理課程的導師,以集團金融專業實際輔導創業者,同時提供「星展社會企業專屬帳戶」,以實際優惠及服務,協助企業永續經營。此外透過亞洲社會企業挑戰賽和社會企業獎勵計劃等多元化的方式,支持社會企業成長茁壯,期待看到更多有志青年加入社企的行列。
(保德信人壽企業溝通部協理胡玲玲。來源:社企流)
(保德信人壽企業溝通部協理胡玲玲。來源:社企流)
保德信人壽企業溝通部協理胡玲玲分享,自 2016 年起保德信人壽加入支持社會企業培育的行列,以期與青年世代促進社會共好發展,多位公司內外勤同仁紛紛擔任社企志工導師,如企業關係經營、專案管理、簡報技巧等課程,培育社企的「實戰力」,以職能專才與豐富經歷支持社會創業家。此外保德信也邀請創業者參與公司活動分享初衷,提升同仁對社企的意識與認同,將社企創新良善的理念更有效地整合至企業精神之中。
(研華文教基金會總監林基在(右)。來源:社企流)
(研華文教基金會總監林基在(右)。來源:社企流)
研華文教基金會總監林基在表示,從 1997 年開始研華文教基金會致力於以創新學習為核心,產學合作為方法,人才結緣為目的,透過 TiC100 社會創業競賽等多元平台,以企業的實戰經驗,協助年輕人踏入商業市場;同時年輕人的創意思維為企業注入新的活水,讓員工在教學相長中自我充實,並推動產業創新,對社會產生實質正面影響。

夢想家肥皂箱:12 個改變社會的實驗

12 位 Try It 實驗家,用短短 3 分鐘,向大眾展現改變世界的點子。「找到對的牠」林子馨,利用狗狗訓練師的專業,幫助領養人找到適合的浪犬;「善步。地方課程地圖」曾毓仁,盼望透過教育課程,帶領孩子重新了解土地的美好,進而產生關懷土地的心。
「The Canaan Project」楊冠義,是 iLab 首組來自馬來西亞的團隊,致力於媒合僑外生與台灣企業,促使人力資源被充分發揮;「我喜歡那樣(釀) 」詹前帝,盼望透過打造國產水果酒品牌,扭轉台灣水果產銷失衡的現況。
「新村小商號」柯穎曉,於新竹開設一間無包裝商店,盼望從消費端減少容器使用,以影響生產端的包裝生產量;「再生輔具」湯浩則透過網路平台,幫助消費者媒合到二手輔具,省去申請補助的繁瑣程序。
「Drymask 乾乾好」廖又閮,發現語言治療的患者時常口水外溢,因此設計吸水功能的口罩,幫助流口水的患者提升自尊;「Package Plus」葉德偉經營網拍時,發現網拍包裝造成大量一次性垃圾,因此盼望聯合賣家改用回收紙箱包裝,打造綠色網購世界。
「科技農報」柴幗馨成立線上農業知識平台,用大數據與資料整合能力協助農友掌握蔬果產量與價格,以達到最有效率的生產;「健康心福廚房」施亭因身兼諮商師與廚師,透過對高齡長者的飲食改造,讓長輩重新對生活有所期待。
「農田裡的科學計畫」林芳儀將生態和科學知識帶到農村,協助農夫以對環境更友善的方式防止病蟲害;「JAPOON 呷饙」湯士賢開設食物設計工作坊,盼望民眾透過料理的共創體驗,成為將剩食化為美食的食物魔法師。

如何發起消費者行動:解決消費者關鍵痛點

(「Bionicarft」趙晟翔 、「好日子」簡仲威以及「好盒器」宋宜臻(由左至右)。來源:社企流)
(「Bionicarft」趙晟翔 、「好日子」簡仲威以及「好盒器」宋宜臻(由左至右)。來源:社企流)
創業的路既阻且長,8 位 Do It 行動家分組討論社企創業中常見的 3 大議題,給予有志從事社企創業者如何投入實戰的建言。
「好日子」簡仲威、「好盒器」宋宜臻以及「Bionicarft」趙晟翔 3 位創業家,皆透過產品設計或服務流程設計,讓消費者支持環保理念,並進而選擇他們的服務。
透過洞察消費者的使用情境,設計出解決消費者關鍵痛點的產品或服務,是吸引消費者採取環保行動的最大誘因之一。
簡仲威分享道:「我們的客群大部分是 24 到 35 歲的女性,這群人在都市中通勤,能放自己東西的空間就只是一個小包包,不可能帶著便當盒。因此好日子的食物袋,就是解決消費者對空間的需求。」
宋宜臻則呼應:「若好日子解決的是空間的問題,好盒器解決的就是時間的議題。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幫你處理帶環保容器這件事,你不用自己行動,我們就可以幫你洗好容器、幫你帶容器。」
而有時解決了消費者生活上的問題後,還會有意料之外的收穫。趙晟翔分享,有位住紐約的消費者,他的小孩對 Bionicraft 的廚餘分解產品很好奇,無時無刻會把它打開,去看自己放的廚餘有沒有變不見。「我們一開始只是想讓廚餘處理變得更便利,沒想到在教育上也促成影響力。」
最後,趙晟翔更呼籲有志解決環保問題的創業家,「不要把消費者願意做環保這件事,當成理所當然,而是以創業家的立場,去看這項產品有沒有比不環保的產品更好的優點。」
比起一味的道德勸說,為消費者減少痛點、增加誘因,才是環保創業家的永續經營之道。

營利與非營利的兩難:尋找最適合初衷的經營模式

(「夢想騎士」楊仁銘與「遠山呼喚」蔡宛庭。來源:社企流)
(「夢想騎士」楊仁銘與「遠山呼喚」蔡宛庭。來源:社企流)
社會企業需兼顧社會影響力與商業模式,有時難以兩全其美,當兩者出現衝突時,怎麼去平衡?「遠山呼喚」蔡宛庭與「夢想騎士」楊仁銘皆於尋覓商業模式的過程中,發覺自身組織最適合的經營方式其實為非營利組織,兩人於此分享從營利轉為非營利的歷程。
在尼泊爾重建教育環境的遠山呼喚,早期採營利與非營利計畫並行,一面從志工服務隊招生收費,一面進行當地教育工作,但從幾次帶領志工的經驗中發現,台灣學生到了當地無法立即成為貢獻者,反而常常需要被照顧,創辦人蔡宛庭表示:「當時最掙扎的是,到底是要專注解決當地問題,還是要繼續透過營利模式來賺錢?」後來,團隊下定決心轉向非營利模式,先專注於培力在地的青年及組織,以能有效地解決當地長期貧窮的問題,將捐款者的信任發揮到最大值,鞏固好社會影響力。
致力於長期陪伴高風險青年的夢想騎士,曾辦過多場「出走課程」,足跡遍及西藏、雲南、馬來西亞、歐洲等地,不只帶領弱勢青年,也開放一般民眾體驗。楊仁銘表示,「因為出走課程很吸引人,所以我們花很多時間去做,當時出走課程佔了總收入的 45 %。可是我們發現這些收入,仍然不足以支持組織營運,甚至消耗更多人力成本,使組織沒時間去做長期陪伴,違背了我們的初衷,因此最後就決定做了經營模式的調整。」
最後,若非營利組織希望轉型成社會企業,楊仁銘鼓勵經營者,「我認為要積極,而且是非常積極地去學習、去嘗試不同的經營方式。」
蔡宛庭也強調,「要想清楚當初做這件事的初衷,不要想為了成為社會企業,而去決定要做什麼事,而是思考自己的點子適合什麼。」
非營利與營利之間,組織的架構與邏輯思維十分不同,因此需釐清自身欲解決什麼問題,再尋找適合的經營模式去執行。

以人為本的服務設計:聆聽受益者的聲音

(「到咖手」洪莉茜、 「點點善」葉文宏和「好剪才」陳亭安。來源:社企流)
(「到咖手」洪莉茜、 「點點善」葉文宏和「好剪才」陳亭安。來源:社企流)
社會創業者與一般企業以股東優先的使命不同,除了倡導理念,更追求與受益者有更深入的連結。「到咖手」洪莉茜、 「好剪才」陳亭安和「點點善」葉文宏皆透過以人為本的服務設計,透過觀察並發現受益者需求,進而受益者建置支持系統。
打造「全台最幸福的髮廊」的陳亭安表示,「好剪才最主要的受益人,就是美髮的從業人員,而當中又分為 3 個階級,分別為在學學生、助理人員和設計師。好剪才透過質化的深度訪談,去了解他們在產業中遇到什麼困境。」
陳亭安舉例說明,美髮相關科系學生,因建教合作有去連鎖髮廊實習的機會,然而低薪、高工時、低成就感的工作環境,使學生往往憤而離開美髮產業。因此好剪才特別提供學生實習機會,令學生相信自己的技術是有價值的。
葉文宏也以今年 7 月剛於西門町落腳的街賣攤車為例,在攤車中,不僅有常見的街賣商品,更提供愛心傘、免費充電、WiFi 等服務。「因為當他為城市服務,他就變成城市中的一道風景。」點點善盼望透過扭轉弱勢街賣者的角色,讓人們願意親近、正視他們,進而提升弱勢者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媒合二度就業媽媽,為長輩提供到府照顧服務的洪莉茜則認為,「到咖手直接的受益者就是爺爺奶奶,而子女也因此有安心工作的機會,生活老師(照顧者)也獲得在專業上的尊重。」
談起受益者皆眼神發光的創業者們,似乎永遠有說不完的感動。然而在創業這條路上,難免遇到荊棘,若創業方向對了,只需要調整步伐;也可能方向錯了,就必須決定軸轉。社企流 iLab 社會企業育成計畫,陪伴社企創業家繼續做夢、繼續往前,於今日寫下有笑有淚的社企創業備忘錄,盼望給予下一位社企夢想家一些指引。
核稿編輯:李沂霖

文章標籤

  • 社會創業趨勢新知

    社會創業趨勢新知

    此專欄收錄 iLab 執行團隊每月精選的社會創業相關文章與 iLab 最新動態,帶領大家一同關注國內外最新趨勢與洞察。自 2014 年起,社企流啟動 iLab 育成計畫,致力於成為社會創新創業者的成長引擎,至今已支持逾 100 位創業者以商業啟動更多、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計畫期間已創造超過 18 萬位受益者、合作團隊總募集資金也超過 1 億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