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Bo Eide (CC BY-NC-ND 2.0)Photo Credit: Bo Eide (CC BY-NC-ND 2.0)
臺灣是世界上重要的塑膠石化王國,塑膠更在所有產業裡無孔不入,然而近年來,海洋也承受著嚴重的塑膠污染,甚至有比臺灣面積大上 44 倍的「太平洋垃圾帶」在海上漂流著。2018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邀請到 3 位致力於創造減塑消費的企業家,包含打造英國最環保瓶裝水以及「One Earth Innovation」,幫助企業實踐環保好點子的 Reed Paget、推出「口袋裡的便當盒」等接地氣的環保設計品牌「好日子」創辦人簡仲威、以及致力於開發替代原油的天然材質,改變臺灣石化塑膠產業的「鴻明環保科技」副總張家禮。
文:黃思敏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全球塑膠污染造成了幾千億臺幣的損失,這些外部成本應由誰支付?瓶裝飲料、食品業的包材、服飾業等各行各業等,化石能源已經成為了世界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材料。我們不能因為環保就赤身裸體、不吃飯,我們要生活品質,但使用的材料上要達到永續發展,同時創造外部成本的下降。」主持人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黃正忠總經理,開場即點出了兼顧環保與生活品質的難題。
(主持人黃正忠。來源:社企流)
(主持人黃正忠。來源:社企流)

說服消費者拯救地球前,先把環保產品變得有趣、有品質

「談到綠色創新,我昨天去了一趟夜市,看到上千項產品,也看到了一個很大的機會:只要挑一個產品,並嘗試去綠化它,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環保實踐者。」創辦英國綠色產品孵化器「One Earth Innovation」的董事總經理 Reed Paget 表示,換個角度想,生活中充滿著永續的綠色商機。
「地球上的資源無法支持我們現有的經濟模式 ,然而政府沒有這個技能去解決這些問題。我覺得企業是最好的工具,如果能好好應用它,我們就是能造就改變的人。」
Paget 曾是新聞工作者,然而他體認到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是不一樣的,因此他決定放下攝影機,自己創立了英國環保瓶裝水品牌「Belu Water」。
「我選擇水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很簡易,是知名度、可見度很高的一個產品,你可以把水作為媒體本身,把水瓶當成一種溝通的工具。」Paget 表示,Belu Water 除了率先使用生物可分解的材質做成水瓶,更嚴格把關水源品質,並請知名設計師打造瓶身。
「多數消費者想買的不是環保產品,而是品質好的東西。因為人們覺得我們的產品很棒、很有趣,所以我們賣的環保產品也能觸及到一般的消費者。」
Paget 擁有 Belu Water 的成功經驗後,又於 2010 年成立 One Earth Innovation 協助企業與創業家開發綠色產品,讓更多好點子成為帶來改變的商品。Paget 也透露,近年來團隊正在籌備推出環保牛仔褲品牌「LIMIT JEANS」,以麻取代棉作為織料,不僅能減少栽種棉花所使用的大量除草劑,更能省下 1/3 的田地與 12% 的淡水。
「牛仔褲帶有反叛的精神,我們將材質換成麻料,其實就是對抗整個棉質產業。賈伯斯曾說,他的敵人是無聊的 IBM 和電腦文化;在環保方面,如果我們找到對的敵人,我相信消費者也會願意支持我們。」Paget 表示,與其告訴消費者要拯救地球,不如把產品變得有趣,讓消費者產生情感連結,環保創新也能成功帶來商機。
(One Earth Innovation 的董事總經理 Reed Paget。來源:社企流)
(One Earth Innovation 的董事總經理 Reed Paget。來源:社企流)

「環保不是一種犧牲,而是對個人風格的提升」

環保產品除了照顧環境的永續,更要有好的設計與行銷策略,才能獲得多數消費者的支持。主持人黃正忠打趣地形容臺灣環保設計品牌「好日子」的共同創辦人簡仲威:「他看起來很平實,但其實很會賣東西。」
簡仲威畢業於商學院,行銷公司的工作經驗讓他發現,越多的銷售代表著越多的廢棄物:「喜歡的時候是商品、不喜歡的時候是垃圾,這是非常衝突、矛盾的。」於是簡仲威辭去工作,獨自在鄉下過了一段隱居、減塑不消費的日子,然而卻無法完全解決垃圾的問題。
「減塑不應是少數人去犧牲自己的生活才能做到的事情,要用設計的力量,讓減塑變得更簡單,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做這件事。」於是簡仲威創辦好日子,致力於設計生活塑膠的替代產品,提升大家的生活品質,同時又能更環保一點。
「每個人醒來第一個碰到的塑膠產品就是牙刷,因此竹牙刷成為我們的第一項產品。」簡仲威強調,竹牙刷除了環境可分解之外,更有好用、美觀的附加價值。好日子在牙刷的握柄上採用方便「筆式」握法的設計,讓使用者能輕易控制力道而不會傷害牙齒;此外,每一支牙刷的末端都有臺灣特有種動物的圖案。「我們將在地價值、美的創新元素都融入環保,希望環保不是一種犧牲,而是對個人風格的提升。」
為了減少一次性塑膠餐具的使用,好日子進一步推出口袋裡的便當盒「Pockeat」。「其實國外有很多食物袋,但是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產品,臺灣飲食常有湯水醬料,因此需要能適應本地文化的食物袋。」好日子的食物袋不僅有防漏、便於收納的功能,多款臺灣在地風格的花色也令人耳目一新。「我們希望大家覺得使用食物袋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現在已經有 1 萬人次加入食物袋使用者的社團,大家會討論哪些店家對使用者友善、什麼食物適合帶、各種收納的方法,甚至是怎麼穿搭。」
簡仲威期許產品能與消費者一起達到減塑、共好的理想:「好日子創立 3 年下來的成就,不是賣了多少東西、賺了多少錢,而是省下了 201 萬個塑膠袋、9 萬支塑膠牙刷、1.7 萬罐塑膠牙線。這是我們跟所有消費者一起達到的成就,這個影響力比一個人過著環保生活還大。」
(「好日子」的共同創辦人簡仲威。來源:社企流)
(「好日子」的共同創辦人簡仲威。來源:社企流)

用更環保的材質,代替原油綠化臺灣工業

一旦開啟環保的生活,從牙刷、牙膏到牙線,與盛裝食物的容器等,人們的生活將面臨一連串的選擇與改變。除了消費者外,生產者亦需要環保的選項,這仰賴原料供應商從源頭重新設計實用的環保材質,替代石化原油,應用於更多不同的產業。
「臺灣塑膠王國不是叫假的,從最常見的泛用塑膠,到手機等電器所使用的工程塑膠,以及應用於光電、生醫的生質複合塑膠等,在傳統塑料方面,臺灣真的貢獻的很多。我們的商標是蝴蝶,蝴蝶是生態的指標,我們希望用天然的材料把原來的石化塑膠替代掉。」鴻明環保科技的張家禮副總期盼能透過材料改質技術,將傳統塑膠工業升級為環保工業,讓臺灣轉型為綠色塑膠王國。
「10 年前說到生物塑膠,大家想到的可能都是星巴克的星冰樂杯。10 年過後,臺灣正式公布生物塑膠製品的環保標章與規格,各國政府更規定於超市、量販店等處不得使用傳統塑膠袋,開始使用生物機、生物可分解的塑膠袋。」張家禮表示,近年來「生物可分解」(Biodegradable)塑膠等替代傳統原油的材質,逐漸被應用在塑膠袋、外帶杯等常見、大量被使用的一次性用品。
然而生物可分解塑膠推行十餘年來,卻面臨很大的難題,「我們的垃圾桶只有一個塑膠類,消費者不會分辨什麼是一般塑膠和生物塑膠。生物可分解塑膠並非丟在野外,自然就會分解,而是要在工業堆肥的高溫、高濕環境,利用細菌、微生物來分解。」張家禮表示,生物可分解塑膠尚未有健全的回收處理機制,更無法融入一般人的使用習慣。
因此鴻明環保科技除了進一步在供應鏈源頭研發更多材質,如使用工業用澱粉、咖啡渣、米糠等農業廢棄物合成「生物基」(Biobased)塑膠,更積極在供應鏈末端打造可循環再製的回收機制,未來有望與知名連鎖賣場合作,讓消費者能將破損的塑膠袋送回賣場,再由賣場回收至供應商再利用。
(鴻明環保科技的張家禮副總。來源:社企流)
(鴻明環保科技的張家禮副總。來源:社企流)

化生活中的減塑挫折為好點子,讓消費者看見環保的真實價值

為了讓環保減塑從少數人的生活方式,擴展為整個社會的共識,有賴源頭材料供應商、品牌製造商的共同創新與努力,以及消費者的支持。
好的設計與行銷策略是環保產品能發揮影響力的關鍵,然而好的點子從何而來,也是許多人的疑問。Paget 回應:「首先要有一顆好奇的心,我們要謹記每個產品都能更加環保,分析產品的生命週期後,就會有很多好點子產生。」簡仲威進一步補充:「生活中的減塑挫折,都會成為產品的靈感來源,好日子辦公室的成員甚至會測量每個禮拜的垃圾多重,大家一起想辦法去解決問題。我們希望從自己的生活出發,去改變消費者。」
只要留心生活中的大小問題,好點子就會像點亮燈泡一樣發生。有了好點子與設計後,更需要運用適當的原料進行製造,在選用替代原油的天然材料上,張家禮分析:「新原料是否能替代塑膠,取決於來源是否穩定,所以第一階段常用的是工業用澱粉,這在世界各地都買得到,也被大量用在工業用途上。在植物纖維方面,例如咖啡渣,也必須得到很穩定的供應商,我們現在和國內最大的食品供應商合作,他們的咖啡渣品質穩定,後面的工業才會穩定。」
當好的點子順利被生產製造,成為商品進入市場後,便面臨價格及消費者接受度的挑戰。Paget 表示:「大家會以為環保產品比較貴,但那其實是對價格有所誤解,一個產品真正的成本,還必須加上污染成本,就這方面看,環保產品是相對便宜的。」黃正忠也有感而發:「整個經濟體,最終還是要面臨內、外部成本加起來的負擔。公司的損益表裡應該納入環境及社會成本,產品貴與不貴自然清楚。」
核稿編輯:金靖恩

文章標籤

  •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明日亞洲」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明日亞洲」

    今日亞洲,正共同面臨許多未解之題,明日亞洲,如何用社會創新翻轉難題?
    高峰會聚焦「食農、銀髮、弱勢就業、綠能環保」四大議題,透過跨國、跨領域的座談研討,串起社會行動者的支持體系,讓產官學界與民間一同聚集,為明日的亞洲尋找改變的契機。更多詳情請見 明日亞洲 2018 亞太社企高峰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