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梁嘉娟(「我在銀同看見愛」市集活動照片參賽作品)Photo Credit: 梁嘉娟(「我在銀同看見愛」市集活動照片參賽作品)

文:盧紀邦、陳世明
寒流中的 2017 年元宵,台南銀同社區巷弄比鍋裡元宵還熱燙,孔廟文化園區旁、一條僅 100 公尺的老街裡,簇擠著人潮。進了市集,眼前是一攤攤的創意攤位,不尋常的是,攤位後是一位頭髮斑白的阿嬤與年輕人在一起推銷著手做餅乾;前方不遠處的廟埕榕樹下,自拍螢幕上閃爍著遊客與阿公阿嬤緊靠的身影;耳邊也不時地傳來呼喚:「等一下 4 點時,有社區老鄰長的時光倒流放映趴喔,請到白做工作室(社區店家)報名唷!」
這是一個由社區內店家與在地阿公阿嬤同樂的市集:將時下年輕人的創意市集,嘗試融入當代社會的高齡議題,讓創意市集的趣味也能有社區生活的溫度;也藉由讓阿公阿嬤跟著年輕人一起玩市集,讓長輩也可以融入年輕世代的流行,促進世代互動與雙向的瞭解。

哪裡來的idea?

2016 年底,在銀同社區店家——「聚珍台灣」的大面玻璃櫥窗後、歷史印記的斑駁牆邊,正舉辦著年末最後一次的店家會議,社區店家聚集討論著要舉辦市集,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銀同社區與社區店家。
不過,市集需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比知名度?這才剛開始第一次,哪有知名度;要比老街的歷史性?比起知名的神農街、正興街,實在是不能比;比店家們的粉絲,我們店家數也不多呀……現場陷入了一片焦躁的寂靜。
這些年來,因著社區與成大團隊(註一)所舉辦的住商交流活動,逐漸建立店家的社區意識,店家與居民之間,從過去的衝突與誤解,逐漸地形成瞭解與互助。2016 年下半年,因著申請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好舊。好」計畫補助,店家們需要思索計畫徵選的公益性條件,過去與社區間的交流活動與互動關係成了有力的說帖;只不過,過去以成大團隊與社區主導的活動模式,這一次則是讓店家自己來構思與規劃。
通過計畫補助核定的 4 個店家,決定輪流以「店家小教室」的模式,將自家店裡的特色資源提供出來,做為社區給阿公阿嬤參加的課程活動。於是,店家得閒之時、阿公阿嬤午歇之後,雙方便在店家開始做餅乾、捏陶土、染布包……一同手作鄰里之情之間,也為市集譜上了序曲。
(店家小教室課程讓年輕店家當老師,社區長輩來上課。來源:銀同社區駐點團隊)
(店家小教室課程讓年輕店家當老師,社區長輩來上課。來源:銀同社區駐點團隊
銀同社區店家大多是自己出來創業的年輕人,許多都是校長兼撞鐘、頭家兼薪勞;因此,可以預期的是,市集擺攤勢必會影響店家人力的安排。要嘛、關店辦市集,不然就只能在店裡想著市集囉!在這大家期待已久的市集籌備討論中,大家因而陷入一陣膠著。
「很多店家都有跟阿公阿嬤互動的經驗,而且『好舊。好』計畫最近也開始幫阿公阿嬤上課啦!…大家有看過一部『高年級實習生』的電影嗎?如果大家覺得可行,就從上課的阿公阿嬤中,挑選可以合作的實習生呀!這樣,店裡有人顧、攤位可以請阿公阿嬤幫你顧,這樣的市集,一定很有趣!」
「咦…這有趣唷!」
「而且這就是我們社區的特色呀,只有我們可以有這樣的條件耶!」
在這樣的發想討論中,找阿公阿嬤一起辦市集的idea,雛形漸具。
(市集主題「時光倒流放映趴」活動宣傳照。來源:銀同社區駐點團隊)
(市集主題「時光倒流放映趴」活動宣傳照。來源:銀同社區駐點團隊

來逛逛,Oh Old!市集

「怎麼跟阿公阿嬤玩在一起呢?」「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市集?」店家們想的不再是賣什麼產品來吸引觀光客,「可以跟阿公阿嬤做什麼?」成了店家之間的共同目標,也是共同的疑問。就連報名參加市集的外來店家們,也對於這樣的主題充滿著疑問與興趣。
市集的內容策劃是各個年輕店家發想的集結,以「跟阿公阿嬤一起做」作為市集主題。店家之間分享著彼此的活動經驗與看法,也提出結合銀同社區的特色有什麼可能性,例如尋求阿公阿嬤當助手、或是與阿公阿嬤合作一些有趣的活動等。從底下 4 個不同的活動主題中,可以充分看到店家與社區長輩間如何從點點滴滴的真實互動中產生豐富的市集內容發想:
  • 「回到少女時代」
在一次的店家小教室活動中,原本應該是做餅乾的課程,店家因故改由邀請彩妝造型老師來為阿公阿嬤妝扮,也突然發想帶著阿公阿嬤到社區裡的各個店家與社區角落街拍,無心插柳地成為市集宣傳的麻豆,也為阿公阿嬤們出了人生第一本寫真集。
阿嬤們反映:已經這把年紀了,從來沒有想過能夠再拿起粉餅、眉筆,有機會再做這樣的打扮。連阿公阿嬤的家人也都覺得很感動,這個活動幫他們的爸爸媽媽留下不一樣的回憶。
  • 「時光倒流放映趴」
在一次籌備互動中,社區店家「白做研究所」知道社區阿公周鄰長有個心願:阿公蒐藏了一台年代久遠的八釐米放映機,想要跟大家分享,也想要記者的報導。店家與阿公合作,市集當天空出一個空間,提供阿公放映收藏,事前也安排記者採訪阿公,一圓阿公想要上報的夢想。現在阿公每每出門聊天,身上一定帶著新聞剪報,到處跟人分享他的快樂!
  • 「愛的限時批」
為了鼓勵外來遊客與社區長輩們互動,特別將阿公阿嬤的麻豆(model)照,做成活動明信片;只要遊客跟長輩們一起拍照、聊天等任何形式互動,阿公阿嬤就會分享這些時尚明信片;而且,也邀請社區退休郵差,擔任移動郵局,跟遊客收取明信片。
而移動郵局的發想背後其實有個故事,老郵差前些年因家庭變故後就很少出門參與活動,里長希望藉著這次活動鼓勵阿公重新踏出家門。市集中不停地傳來的「郵差阿公在哪裡?」郵差阿公成為市集中最熱門的長輩,阿公也露出了我們思念許久的微笑。
  • 「銀同高齡實習生」
是市集的主軸!社區店家藉著在「店家小教室」與阿公阿嬤建立情感,各自拜訪邀請鄰居阿公阿嬤來擔任市集擺攤的實習生,有些店家還緊張到在市集前幾天再拜託阿嬤到店裡集訓呢。「銀同高齡實習生」也讓社區外來的擺攤店家申請,讓店家體驗跟阿公阿嬤一起辦市集的趣味。
活動後在 facebook、Line 社群,都見到店家或是遊客留下了他們心裡的感動;甚至,現在在台南的大小市集中,仍會聽到攤位店家提及 Oh Old!市集的與眾不同,留下了不一樣的市集體驗與感動。
(社區退休郵差阿公再穿起工作服,穿梭在活動現場。來源:銀同社區駐點團隊)
(社區退休郵差阿公再穿起工作服,穿梭在活動現場。來源:銀同社區駐點團隊
台南市舊市中心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產,文化經濟成了近年來台南市都市發展的一劑良藥。老街區裡,蜿蜒巷弄裡漫著的是,徐徐涼風輕撫著紅磚牆上的青苔,逸來白色菱紋花窗後的一縷咖啡香。原本樸實無爭的社區生活開始改變,鄰居門前的平話家常,多了外來遊客的走動,閒情綠抹的老屋角落,有了年輕人的佇足,這是老街區的新生活。
「Oh Old!市集」的發想,試圖讓年輕店家思考與經驗在高齡社會即將來到的此刻,與社區阿公阿嬤一起互動的感動,也讓原本只屬於年輕人的市集,添加上有阿公阿嬤的社區人情味。
此次「Oh Old!市集」一起參與之店家包括了 13 家銀同社區內的店家與 35 家社區外的店家,其中有 12 家店家自願與阿公阿嬤一起合作。對社區外的店家而言,市集有著來自阿公阿嬤濃濃的溫馨之情,就如同在 facebook 中回饋的某店家所說:
「相信許多和這裡不熟的朋友,今天一定都見識到開山路 3 巷這一帶的獨特街頭造景生命力了吧?和我搭檔幫我賣掉不少瑪德蓮給她鄰居的阿媽,自己一個人住,話不多,但任務結束時,竟然跟我說了她的地址,要我有空去找她坐坐聊聊……真的希望再拿自己做的甜點給她嚐,因為今天她堅持不收我的甜點,是知道我要賣錢,不想影響我收入。」
對遊客而言,阿公阿嬤一起玩的市集是有溫度、熱情、趣味、有意義的。
「天冷但熱情。」 「今日融入了婆婆的時代。」 「很有意義!阿公阿嬤一起來玩市集,並將自己寶貴的樂活經驗分享給年輕人!」、 「復古的、溫暖的、重獲新生的。」 「我以後也要變成這麼時髦的阿嬤。」 「看到長輩們扮裝,帶動社區和年輕人一起,一點都不覺得有寒流,感動加溫。」
對社區內的店家而言,市集中一起擺攤的鄰居阿公或阿嬤,也是現在平日裡見面聊天、偶爾會來店裡串門子的好朋友。
退休後、在社區生活的老人,發現生活已經不再是習以為常的模樣。隨著年齡增長而衰退的生理狀態,腳力所及之處,難得找到一處社區公園;外來的文創店家與尋覓訪幽人潮,讓生活數十年的熟悉巷弄開始顯得陌生;曾幾何時,腳路已不再方便,也就不好意思出門。
時代變遷的社會衝擊因而逐漸在社區中有形無形地漫開。換個角度思考,既然,我們無法阻擋觀光發展對於社區生活的衝擊,那麼為什麼不隨著社會變遷,讓文化觀光也成為阿公阿嬤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許,下次當你到銀同社區喝咖啡時,跟你聊天的會是銀同社區的高齡實習生!
註一: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因辦理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自 103 年 7 月起於中西區銀同里設立社區駐點工作室,安排研究人員駐點於社區中,觀察舊市中心商業區發展與社區老化的議題,並且與社區互動合作,規劃與進行因應上述議題的相關實作行動研究,期間歷經多位研究人員。本文中提及整合「好舊‧好」計畫的「銀同店家小教室」課程與「Oh Old! 市集」等兩個活動,係由駐點研究人員廖姵棋、林奕仁與盧紀邦為主要人員,自 105 年 10 月起,進行相關討論會議、協調整合與活動規劃與執行等工作。
本文原刊載於台灣老年學論壇第35期,獲作者與老年學論壇同意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市集這樣辦.與社區阿公阿嬤同樂的「Oh Old!市集」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

文章標籤

  • 人文創新 X 社會實踐

    人文創新 X 社會實踐

    「新作坊」是推廣國內外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的資訊交流平台。期待以我們所在的土地、記憶、文史作為底蘊,連結至當代的社會脈絡,與在地居民一起發現議題,尋求解決方案,一同挽起袖子共學、共作、共享!
    「新作坊」將與大家分享社會創新相關的案例與研究,以及全台各地行動盟友們的第一手實踐前線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