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高原社區發展協會-香艾工作坊Photo Credit: 高原社區發展協會-香艾工作坊
生命力新聞/記者李翊甄、廖品鈞
隨著輕煙裊裊升起,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艾草香,這是位於桃園龍潭的高原社區。高原社區屬於典型的客家聚落,由於土地較為貧瘠,早期以耐旱的茶葉為主要作物,無奈大量中國茶葉傾銷,失去競爭力的情況下,社區居民集思廣益選擇客家傳統作物 — 「艾草」作為社區產業的主角,也為社區的未來點亮一道曙光。

不敵中國茶葉傾銷,開啟社區轉型道路

「有女不嫁銅鑼圈,喝水一擔要半天」道盡高原社區居民長久以來缺水的生活寫照。銅鑼圈的地形如倒蓋的銅鑼,是桃園台地最南端也最高的台地,海拔高度約 300 公尺。沒有河川流經,水源不易取得,加上土壤多為貧瘠的紅土,屬於地廣人稀的鄉村型社區。
社區早期以茶葉作為主要作物,東方美人茶、烏龍茶園遍布社區,但近年來中國大陸的茶葉大量傾銷,高原社區的茶廠因為經營困難,紛紛改為小型的製茶廠,「我們就做點不一樣的!」高原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黃玉琴眼神堅定的說著。
從 2000 年開始的兩年間,黃玉琴帶領社區民眾參與農委會的農村再生計畫,找出社區裡能夠活化再生的產業,初期,居民將重點放在改善社區生態環境,將保護土地的觀念融入生活中,發展無毒農業,社區也因此增加了 3 座的有機菜園。

發展客家傳統作物,契作成果感動農民

將居民的心一點一滴的凝聚後,2004 年開始,黃玉琴與社區居民集思廣益,決定發展既能代表客家文化,又能與茶葉互相提升的作物 — — 艾草。高原里里民徐鐘富說:「艾草在我們客家庄來講是很普遍的東西,尤其是清明節要做艾草粿,就是菜園的某一個角落種一小塊自己用。」艾草不只能避邪,在端午節冷熱交替時,掛在門口的艾草也會散發精油,達到驅蚊的功效,艾草嫩葉更可以拿來入菜。徐鐘富也說,用途廣泛的艾草在本草綱目中早有紀載,它更被譽為藥草界的綠鑽石。
由於艾草所需的生長環境並不苛刻,一年四季皆可採收,全台灣都可以看到它的蹤影,那高原社區的艾草特別之處在哪呢?徐鐘富表示:「艾草做出來的產品有吃的用的,我們不能有重金屬汙染或是一般的化學物質汙染,所以我們種出來標榜無毒、無農藥,當然土地也要乾淨。」
為了達到「無毒、無農藥」的目標,黃玉琴說服社區 20 位農民參與農業再生計畫中的「契作」方案 — 不使用慣性農法、噴灑農藥汙染土地,而是發展無毒農業,淨化土質,遵循這樣的方式,社區會以每公斤 30 元的價格保證收購,若是採收的量大,也會幫忙媒合需要艾草的單位。長達 9 個月的培訓課程,從如何栽種到製作艾草產品,培養農民正確觀念。
(參與契作的農民,社區也給予回饋,讓農民願意跟著社區一起嘗試。 來源:李翊甄)
(參與契作的農民,社區也給予回饋,讓農民願意跟著社區一起嘗試。 來源:李翊甄
「一開始就是農民的不信任,他想說有沒有可能社區能做這樣。」談起發展艾草產業的困難點,黃玉琴說。雖然一開始農民們抱著遲疑的態度,但黃玉琴不放棄,積極努力推廣,在假日市集中,艾草產品的業績蒸蒸日上。農民們看見了她的努力,也逐漸對友善環境的艾草產業產生信任感,決定與社區一齊走下去。參與契作的徐鐘富有感的說:「社區這樣子也是回饋給我們小農,他的成品賣出去,如果有賺也是回饋給社區、關懷據點、弱勢團體。」

開設艾草工作坊,居民相「艾」在高原

鑽研艾草的各項用途後,社區在 2016 年時開設艾草工作坊,發揮艾草能食也能用的功效,發展艾草條、艾草安枕包、艾草粄、艾草饅頭等,也申請勞動部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讓社區居民能在工作坊裡工作,艾草工作坊的組長鍾瑩馨說:「像我們這種年紀要去外面找工作比較不好找,所以社區也提供我們一個工作的機會。」
從社區開始推動社區營造以來,居民也紛紛投入社區裡的活動,無論是老人、兒少福利活動,或是社區會員的增加,「大家都知道要去保護這塊土地,他們看到我們的用心,這個向心力就進來了。」黃玉琴滿懷信心地說。
未來,黃玉琴希望社區的艾草產業能繼續維持品質,並暢通行銷管道,讓更多人知道艾草的好處,也能夠照顧在地的農民,往社會企業的方向邁進,達到居民二度就業、艾草契作以及社區公益三贏的局面,發揮社區產業最大益處。
(黃玉琴有信心能將社區的艾草產業推向社會企業。來源:李翊甄)
(黃玉琴有信心能將社區的艾草產業推向社會企業。來源:李翊甄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最驚豔的,莫過於了解艾草的功效,小小一株艾草,竟有如此多的用途!也才知道艾草粄對客家人的民俗意義。面對傳統產業的沒落,有些社區選擇改良,也有的選擇像高原社區一樣另尋出路,轉型的過程並不容易,看到總幹事突破居民的心房,一步一步拓展行銷通路,心中有著難以言喻的感動!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藥草界的綠鑽石 艾草點亮高原社區
【明日亞洲 - 2018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 】 邀你為亞洲提出解方!
今日亞洲,正共同面臨許多未解之題,明日亞洲,如何用社會創新翻轉難題?
聚焦 4 大主題(食農、銀髮、弱勢就業、環保綠能),安排 2 場主題演講、4 場電影欣賞、9 場大師工作坊、16 場平行論壇,邀請 15 國、超過 30 位國際講者共襄盛舉,希望與您一同參與,為明日的亞洲尋找改變的契機。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