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Srecko Skrobic on UnsplashPhoto Credit: Srecko Skrobic on Unsplash
文:理查
在台灣這樣一個地狹人稠設施多的地方,尤其是都市中,作為空間專業者在景觀設計或景觀規劃中想要多放一棵樹,是相當費力的事。原因在於 CP 值,多一顆樹木的收穫,總是被認為低於交通順暢所帶來的開發利益;低於多一點建蔽率所換來的樓地板面積;也有些人認為樹木會遮住招牌損害商機…等等。就算是公共使用的土地,也只能在各種「關乎大眾利益」的基盤設施之間,勉強掙得一公尺見方的小小樹穴。從台北大巨蛋、淡江大橋、南投埔里、高雄中央公園、宜蘭陽明附醫等種種例子,都可以看到都市樹木的困境。
環境經濟學理論的其中一個分支,就是在探討包含都市中水體、樹木等生態系統服務的經濟價值。都市中一棵樹的生態系統服務,除了觀賞後身心舒暢,緩解都市人的自然缺失症,還可以減少空氣汙染物、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透過光合作用固碳、減緩地表逕流。但是仍要回歸到最初的問題,這些價值怎麼測量?
美國國家森林局(United States Forest Service)為了解答這個難題,從 2002 年開始調查與量化都市樹木資訊,累積成為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在加入許多幫手後,逐漸開發出 i-Tree 工具。i-Tree 是採用同儕審查的方式建立,即是專家學者們之間的開源協作,在協作之間讓工具更為先進且滿足各種議題上的需求,而開發出來的工具也無償供公眾使用。
使用者可以藉由這套工具,系統係地蒐集、量測都市中的樹木資訊,並結合天氣、汙染物、土地使用等等資料,計算評估都市綠化的整體價值。目前除了有世界各國民間團體或研究組織應用在都市街廓或街道尺度的綠化評估,也有包含澳洲等政府機構納入空間規劃流程中,臺灣農委會林試所也從 2015 年開始引入這套工具,進行都市林的經濟效益評估研究,並協助編撰 i-Tree 中文使用手冊。
(美國威斯康辛州綠灣(Green Bay)評估市內行道樹的總和經濟價值。來源:WDNR fact sheet guidelines and disclaimer)
(美國威斯康辛州綠灣(Green Bay)評估市內行道樹的總和經濟價值。來源:WDNR fact sheet guidelines and disclaimer
i-Tree 目前已經開發出許多工具,包括都市尺度的整體綠化評估工具 i-Tree Eco、i-Tree Landscape 與 i-Tree Vue;評估樹木造成水文變化的 i-Tree Hydro;評估行道樹價值的 i-Tree Streets;評估樹木在地塊尺度所帶來節能或其他效益的 i-Tree Design;幫助景觀設計評估樹種效益的 i-Tree Species;讓市民快速知道身邊樹木效益價值的 i-Tree MyTree;簡易評估綠覆率價值的 i-Tree Canopy。
可惜的是,這些工具在使用上有些限制,它們的後端幾乎都與美國本土的樹木資料庫或其他資料系統連結,以整合土地使用資料、天候觀測資料、空氣汙染監測、遙測資料等等;因此,美國本土以外的計畫,則需要使用者自行準備相關的資料庫進行連結,才能夠讓這些工具在應用時得到最為準確的結論。i-Tree 的貢獻團隊也意識到這套工具在國際的泛用需求,最近推出了 i-Tree Database,開放讓世界各地研究團隊將蒐集完備的資料上傳,在經過審核後,可以集結到資料庫當中,持續幫助改善現有工具的運算模式。
(世界各地的 i-Tree 使用者。來源:i-Tree International)
(世界各地的 i-Tree 使用者。來源:i-Tree International
在眾多工具中, i-Tree Canopy 是最簡易可以利用的,使用者可以在網頁的平台上,進行綠覆率的評估,並計算都市綠化的經濟效益。它的原理是讓使用者框選一個空間範圍後,用隨機採樣的方始,讓使用著藉由 Google Map 影像進行土地覆蓋的分類(例如:綠化區、非綠化區、水體等)。然後用簡單的統計學原理,統計隨機採樣後的綠化區樣點比例,換算為該地區的綠覆比例。因此依照統計學原理,採樣的點位越多,評估結果的誤差就越小。
另一方面,使用者也將選取一個位在美國(或是已經將資料輸入資料庫的加拿大)城市,將其樹木資料庫以及核算過的每單位面積綠化的經濟價值作為參考對象,用來換算使用者選取範圍中,綠覆面積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在 i-Tree Canopy 產生的報告中,位使用者計算了樣區中每年度的溫室氣體(CO、O3)與空氣汙染物(PM2.5、PM10、SO2、NO2)的移除量,以及固碳量(CO2seq、CO2stor)等項目所帶來的經濟價值。
例如筆者在新北市中和土城交界處所框選一塊面積約 48 公頃的市郊範圍土地,在採樣計算後大約有 51.8% 的綠覆率(標準差 4.5%)。而這樣的綠覆率面積,在移除 PM2.5 方面,每年帶來 1,354 美元(約 4 萬元新台幣)的經濟效益;移除 PM10 每年約 475 美元(約 1.4 萬元新台幣)效益;碳封存(CO2seq)則相當於每年 33,589 美元(約 101 萬元新台幣)的效益。
在強調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大部分事物都以經濟效益為考量基準,作為專業者,非常期望未來類似 i-Tree 的經濟效益量化工具,能夠成功在臺灣順利推展,為空間規劃界提供好的工具,加入政策角力的賽局。唯有如此,都市綠化或生態城市才不至淪為政治口號,而是真正看見那些不可見的的綠色金磚價值;對於關心市政的民間團體而言,像 i-Tree Canopy 這樣操作簡便的工具,也可以作為理性探討議題的利器,利用數據來分析評論各種「重大建設」並說服大眾和執政者,敦促問題得到解決。
全文轉載自眼底城事,原文標題:算出你所不知道的樹效益,淺談 i-Tree 評估工具
「社企流」和「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共同製作的《碳棄世代》專題重磅登場!一同來看看你我如何於生活中執行創新的減碳解方,迎向不需嘆氣的未來。 >>> 5 分鐘帶你認識《碳棄世代》 >>>《碳棄世代》完整專題這裡看

文章標籤

  • 眼底城事

    眼底城事

    【 眼底城事】由一群對城市空間與生活充滿熱情的人所發起的計畫,熱愛城市生活,關心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透過共同書寫的方式,從城市規劃專業走進真實社會中。網站;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