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Photo Credit: 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我們明天再來,還有什麼是你沒吃過的嗎?」衣著休閒的爸爸,對著身旁的小女孩說著。「嗎哪廚房」乍看之下相當普通,僅掛著一條簡單的紅布作為招牌,店裡也沒有特別吸引人的裝潢,乾淨樸素,就像每個人心中都有那麼一間「家裡附近的小吃店」,普通卻讓人一再回味。
文:社企流
放眼望去,對外的開放式廚房中有 3 個人忙進忙出,負責送餐和結帳的是老闆單薇;手中握著鍋鏟的是來自越南的小春,也是嗎哪廚房的共同創業者,在熱氣騰騰的鍋爐邊與另一名正在洗菜的夥伴用越南語聊著天。晚餐時刻,客人陸陸續續前來,5、6 張桌子沒有空過;點了碗蛋花湯、蛋炒飯再加一盤越式春捲,食物一入口,馬上明白為何單薇會說「我們的常客很多。」

過去 10 年輔導他人就業,現在自己創業提供就業機會

開設嗎哪廚房並非偶然,單薇笑說:「我小時候的夢想其實是開一間工廠,那時看到路邊大拍賣現場有幾個小朋友在跳脫衣舞,我覺得好可憐,於是想我可以自己開工廠,請他們通通來上班。」隨著年齡增長,單薇其實從未離這個夢太遠,她在大學畢業後來到花蓮擔任社工,長期輔導弱勢女性就業,如今在她社工之路邁向第 10 年之際,她不忍新住民姐妹常在就業時遇到不合理的對待,於是決定自己微型創業,與小春共同開設這間以販售越南料理為主的嗎哪廚房。
提供新住民就業機會只是嗎哪廚房的一小步,單薇的終極目標,是希望能培力新住民生活及就業的能力,「嗎哪廚房由我負責出資、營運和店內大小雜事,小春擔任店長負責掌廚,再加上一位姐妹負責中午的班,她們很專業。」談及姐妹們的廚藝,單薇讚不絕口,「姐妹們是廚房裡的專家。」
然而,要經營一間店光憑好廚藝是不夠的,還必須學會如何控管成本、運用資金,而這些正是新住民姊妹所缺乏的能力。創業初期,單薇參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微型創業鳳凰」計畫的課程,學習店舖經營之道;姐妹們也藉由婦權會的新住民創業加速器習得基礎的成本概念。
一邊上課,一邊從實際經營中不斷學習,「我會帶著她們一起記帳,也讓她們慢慢學著如何叫貨。」多久要叫一次海鮮、豬肉在哪裡買 CP 值比較高,這些都是經營上最重要的小事,不得馬虎。
(嗎哪廚房創業者單薇。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嗎哪廚房創業者單薇。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讓「嗎哪」帶領新住民走過困苦時刻

平凡的小吃店,也懷抱著改變社會的願景。單薇的創業初衷,從店名便能窺知一二——「嗎哪」來自聖經故事,當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生活時沒有東西吃,上帝便降下食物,稱之為嗎哪。「從嗎哪的 logo 可以看到我們的創業理念,黑底呈現艱苦的曠野,就像新住民在台灣的處境,非常辛苦;而白色的部分就是嗎哪,希望能帶他們走過困苦的時刻、為他們帶來溫飽。」
(嗎哪的 logo,靈感來自聖經中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來源:嗎哪廚房)
(嗎哪的 logo,靈感來自聖經中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來源:嗎哪廚房
嗎哪廚房除了能讓人飽餐一頓,也提供新住民交流聚會的場所,不定期在此舉辦聚餐活動,串連在地新住民彼此交流。最令單薇映象深刻的,是去年中秋節舉辦的聯合烤肉會,共有近百名新住民參加,一批烤完接著下一批,身在異鄉的寂寞,在這裡有了幾分歸屬與溫暖。
「我們和新住民中心接洽,希望嗎哪廚房能成為一個據點或是協力單位;今年我們就與婦權會共同協力辦理花蓮地區新住民的創業加速器,未來,我們計畫在這裡開設法律課程, 教授生活相關的法律,不只培力新住民工作,更培力他們生活。」
「同時我們也成立『培力生活發展協會』,利用嗎哪的營收固定挹注,服務社區中的弱勢團體,包含婦女、身障、老人和青少年。」單薇的目標是能「借力使力」,嗎哪廚房由新住民帶來營收,進而利用部份營收培力其他需要幫助的群體,將影響力擴及更廣、更遠。
談起工作日常,單薇分享,與新住民夥伴合作,「語言」是第一個面臨的難題,「其實姐妹們的中文都說得非常好,困難的部分是他們不會寫國字。」這個問題在嗎哪廚房決定提供外送服務時浮現,當客人打電話來訂餐,姐妹們雖然聽得懂,卻無法立即地紀錄下來,於是單薇想出了印製貼紙的辦法,讓姐妹只要認字即可,解決了外送的問題。

要做大事,得從小處著手

單薇多年來輔導他人就業,頭一次自己當老闆,創業的路上,她覺得最困難的部分就是籌措資金。單薇創業的第一桶金來自一部分的積蓄和保單貸款,當嗎哪廚房有了店面及基本的設備,確定落腳在美崙地區時,單薇向微創鳳凰計畫申請貸款,貸到 20 萬元,用於購置店裡的設備,減輕不少創業初期的成本負擔;之後,姐妹也從新住民創業加速器中獲得 15 萬獎勵補助,為這條創業之路增添了不少助力。單薇表示,台灣的微型創業多集中在零售、餐飲等民生產業,期待政府除了提供貸款優惠之外,也能提供針對民生類創業的獎勵補助,降低需還款的壓力。
「想不開才會做吃的!」單薇笑道,小吃店要賺錢實在不容易,嗎哪廚房自 2017 年 3 月開幕至今,逐步趨於穩定,「目前老闆不領薪,收支平衡沒有問題。」單薇悠悠地說:「經營還是要以利潤為主,才有餘力做其他事。」最終希望能朝著社會企業邁進。
身為初次創業者,單薇認為創業是一段持續學習的過程,若能在決定創業之前就先去相關領域觀摩,將有機會降低失敗的機會;而一但踏上創業這條路,就得不斷獲取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以因應不同的難關。對單薇而言,參與政府舉辦的相關課程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管道,如微創鳳凰計畫為創業者開設入門班及進階班,從構思想像、開店實務到行銷課程都有整套作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我在網路行銷班學到如何在 Google Maps 以及 Google 搜尋上建立嗎哪的商家資訊,因此省了一筆廣告費,非常受用!」單薇說道,「除此之外,也有輔導業師以及已創業的同學相互交流並分享市場經驗,這些都有很大的幫助。」
在嗎哪廚房小小的空間,乘載著單薇對弱勢的關懷與希望改變其困境的熱忱,「要做大事,得從小處著手。」語畢,單薇報以爽朗的笑聲,當年立志開工廠助人就業的小女孩,如今正一步步朝著目標前進。

文章標籤

  • 街頭巷尾的幸福經濟學

    街頭巷尾的幸福經濟學

    改變世界或許離人們有點遙遠,但在街頭開一間友善小農、讓人吃得安心的有機餐館,或在巷口經營一間能品嚐簡單原味、天然無添加的小茶店,卻是人人都能實踐的幸福經濟學。
    微型創業在臺灣,有如百花齊放的植物園,讓懷抱夢想的人們能用低成本的實驗,使好的點子得以實踐,並在改變世界之前,先用創意改善自己的周邊。
    對於臺灣的經濟發展而言,微型創業更有著無可替代的貢獻,小資本創業不僅能降低創業風險,更能創造就業機會,讓閒置的人力得以發揮所長,也使社會弱勢者獲得力爭上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