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羅璋芳Photo Credit: 羅璋芳
文:吳芮祺
台灣女生璋芳很有建築感的家,同時也是Architecture in Development建築平台成長的地方。(來源:©羅璋芳提供)
從阿姆斯特丹東邊的運河轉進一個寧靜的荷蘭社區,循著玻璃窗旁小小的「Architecture in Development」貼紙指標你可以找到璋芳和先生Rob合力創作出來的家。二手家具組裝成的藏書牆、訂製的廚房、貼滿童趣塗鴉的各個家居角落、後院裡為孩子打造的小木屋和鞦韆⋯⋯這是一個充滿設計風格的家,是璋芳兩個小朋友充滿想像力的遊樂場和實驗室,也是剛滿三年Architecture in Development建築平台成長的地方。
「有時候,我覺得經營公司就和帶小孩一樣,讓你心甘情願地為他忙碌。」已經是兩個小朋友的媽的璋芳打了一個很生活的比喻「Architecture in Development就像是我們的第三個孩子,付出很多心力和愛帶著他慢慢長大。」
Architecture in Development(以下簡稱為AiD)是台灣女生璋芳和荷蘭先生Rob創立的「非營利」建築實驗平台(璋芳笑著說要為非營利這三個字打個引號,雖然今天志不在盈利,但總有一天可以開始賺錢的),這個小小的建築平台在2014年底慶祝了三週年生日,從創立到今天持續以非營利的方式來經營。什麼,非營利?要在國外創業應該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了,還可以不盈利經營三年?
這篇採訪筆記要帶大家來認識璋芳的創業心路歷程和她正在「in development」的建築公司-Architecture in Development。(同場加映:移工商學院,今年暑假的社會實驗
帶著兩個小朋友、加上就像是第三個孩子的AiD成長的璋芳和Rob一家。(來源:©羅璋芳提供)

什麼是AiD?

AiD 是一個建築的wikipedia網站,讓使用者、建築師上傳專案,自己來解釋和介紹他們所居住、設計的建築,以及這個建築在社區、人群以及文化中的角色。為什麼將公司取名為Architecture in Development,必須針對發展中國家?必須帶有人道關懷?璋芳給了一個有趣而且誠實的答案:「一開始我們也不清楚公司的定義應該是什麼,所以想要邀請所有參與者一起探索建築真正的意義。無論是建築業或是我們公司,一切都在發展中(in development),這就是Architecture in Development。」
璋芳和Rob想了解建築和「人」實際上的互動,以及建築對社會及文化發展扮演的角色。「我們想把焦點從建築師還給使用者。」
AiD搜集世界各地寫手們的建築案,案子必須從住戶、而不是從設計師的觀點出發。可以是一個為了低收入或弱勢社群設計的社區發展策略,可以是為了解決西歐國家閒置用地的永續經營計畫,也可以是一個營造社區新價值的都市計畫提案⋯⋯。主題、地域、解決的問題都不設限,只要是從人、社區、文化的角度出發,都是AiD聚焦的主題。
三年前的AiD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三年後的AiD是一個擁有超過100個寫手、建築案來自於66個國家的線上建築平台。來自世界各地的寫手和AiD一起繼續「發展中」,給予建築新的定義。

從服務5%少數到100%使用者的建築

「當年其實我也是一個順著社會和家人期待長大的台灣小孩。」從小就對於藝術和建築很有興趣的璋芳,大學時還是符合眾人期待的進了台大土木。但或許是潛意識中那種微微的叛逆,畢業後璋芳第一份工作不走土木而選擇了劇場設計,接下來到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攻讀室內設計,最後才落腳荷蘭阿姆斯特丹成了一個建築系學生。
「你總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什麼,然後他永遠都會回來找你!」當然,璋芳的微叛逆還是不會讓他安分的讀完學位然後進入大事務所工作。
「讀書時教授帶著我們研究成名建築師絢麗的建築作品,我從這些看到建築師的野心和設計宣告,卻很少看到使用者的影子,建築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居住環境,還是創造建築師個人的品牌呢?我想重新去定義建築,還有它在這個時代的意義。」
畢業後璋芳試著在建築事務所做了幾年,所謂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在一個門把。「在為一對荷蘭富裕夫妻設計的別墅建案中,我花了兩週的時間,精心為他們設計了一個⋯⋯門把,然後我想,這就是我在事務所的最後一個作品了。我決定離開,去做我認為身為建築人真正應該做的事。」
離開事務所後的璋芳做了不少社區營造的案子,第一年和朋友接了改造紅燈區的企劃案(現在我們看到的紅燈區其實已經不比五六年前的規模,是經過都市更新的結果)。他們探訪當地的閒置空間,提案將都更後的紅燈區改為年輕創業者的住商混合空間,讓年輕的創業人、藝術家、設計工作者進駐。
雖然最後市政府沒有採納而選擇了大企業的改建案,這還是璋芳重新利用閒置空間的第一個案子。重新利用在地資源、設計閒置空間的元素都在AiD繼續傳承下去。
「我們認為建築不應該服務5%少數,應該要從社區和人群出發,服務100%的使用者。」現在在AiD網站上的建築案,也都分享了同樣的價值。
左圖:運用印尼當地素材-竹子搭建的教室Bamboo Alternative School。(來源:Architecture in Development) 右圖:運用新建築技術加上土磚材料,為生活在貧困線下西非國家建成的小學Gando Primary School 。(來源:Architecture in Development)
左圖:法國Colombes的都市農夫R-Urban計畫,結合當地居民推行永續的都市生活態度。(來源:Architecture in Development) 右圖:位在委內瑞拉,全世界最高的貧民窟Torre De David。(來源:Architecture in Development)

經營了三年的AiD,璋芳有沒有一些給創業者的建議呢?

一個很平鋪直敘、簡單但又充滿力道的答案:「堅持」。
「第一年沒有人認識我們,第二年也是沒沒無聞,無論你想要做什麼事,至少做三年!」
第一年用政府贊助成立,第二年補助結束開始自己籌措款項自力更生,沒有盈利,也還沒有建立起知名度,很多創業者或許就在這時候選擇放棄,璋芳和Rob因此決定將房子重新改建,規劃出一個民宿空間接待阿姆斯特丹的旅行者,讓民宿經營成為AiD的經濟支柱。
倔強的走過這個「寒窗苦讀」的階段,AiD終於進入收穫的第三年。有人主動聯繫想要成為志工、寫手,累計了足夠的案子和觀眾,AiD開始舉辦線下的活動如寫手meet up和分享會,也開啟了和TU Delft建築系的連結,在學校開了講座和討論課,最近也有更多的單位想要採訪AiD的故事。所有的寫手和夥伴幾乎都是用一對一的方法來認識,在行銷方面如此低調的AiD,三年的堅持,終於擁有足夠的能量了!
AiD三週年,邀請平台寫手、志工一起參與的分享會(Ultra de la Rue, Amsterdam)。(來源:©羅璋芳提供)

下一步的AiD

會是一個集合建築人力、技術與經濟資源的交流平台,璋芳需要更多非營利組織、學生、企業、社區民眾以及建築師的參與。非營利組織、企業可以上傳專案,提供經濟或是技術上的支援;社區民眾,建築師、學生在平台上尋找合作主題,所有在AiD平台上的案子,都是可以啟發更多建築靈感的「發展中」檔案。如果你對於璋芳與Rob的建築夢感到好奇,現在就加入寫手、合作夥伴、分享者的行列,一起用行動定義新的建築概念吧。
璋芳帶領台夫特科技大學TU Delft建築系學生進行工作營。(Urbanism Week, TU Delft, Delft)。(來源:©羅璋芳提供)

如何參與AiD的建築旅程?

– 成為AiD的讀者,分享文章給身邊的朋友。訂閱AiD(Facebook 、官方網站  、線上書店) – 成為AiD的台灣大使,讓更多人了解、參與AiD – 成爲AiD的寫手,上傳台灣、亞洲、你所處地區的建築專案 – 邀請AiD,成為AiD的合作夥伴!連結活動機會、平台
作者簡介:吳芮祺,工業設計出身的廣告行銷人,現居阿姆斯特丹。 喜歡用一個真外國人、偶而假當地人的身份來探索在荷蘭的工作和生活。
全文轉載自荷事生非

文章標籤

  • 荷事生非

    荷事生非

    【荷事生非】是一個獨立的華文荷蘭資訊平台,來自各專業領域的「住」荷蘭寫手群和編輯團隊,穿梭于「旁觀者」與「在地人」兩者身份間,透過日 常現實生活的大小事件,深度瞭解荷蘭這個歐洲小國、世界大國,它的優勢與問題,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