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社企流Photo Credit: 社企流
社企流推出年度線上專題「打造韌性城市」,並同時舉辦系列實體活動,在系列活動中,我們從社會、經濟、環境三個面向探討韌性城市的要素、分享國內外案例及發展趨勢,提供讀者更多交流的機會。壓軸活動為:【經濟場】「打造穩健的經濟韌性」,邀請到政治大學信義書院研究主任劉世慶與曾在台灣推行過社區貨幣、現任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負責人江慧儀,分別就自身經驗,與大家分享社區貨幣能如何提升當地的經濟韌性。
文:李沂霖
什麼是社區貨幣?在社企流專文中提及,社區貨幣屬於「互助型信用貨幣」,以社會信用為基礎,源於參與交易者的勞動付出,也因為沒有利息,人們取得社區貨幣的目的通常是直接換取相應的商品和服務,一般不會儲存起來,這也保證了社區貨幣良好的流動性。
以宏觀面而言,社區貨幣可以提升在地經濟的獨立性,使之擺脫資本主義的掌控,不易受全球景氣的牽連;以微觀面來看,社區貨幣則能促進個人各盡其能、各取所需,讓許多在主流機制中不被重視、沒有市場價值的小型勞務或商品,能在社區交易中產生價值,透過嶄新的交易模式,擺脫主流金錢遊戲中所隱藏的功利和剝削。(延伸閱讀:全球社區貨幣風潮:「自己的貨幣自己印」,擺脫被資本主義蠶食鯨吞的命運

用社區貨幣創造城鎮的「經濟乘數效應」——英國托特尼斯案例

政治大學信義書院研究主任劉世慶於去年 6 月赴英國托特尼斯鎮(Totnes)參訪,托特尼斯鎮在 2006 年發起「轉型城鎮」(Transition Town)運動,其中就包含了「托特尼斯磅」(Totnes Pound)的發行,為英國最早推行社區貨幣的地區。
劉世慶簡介托特尼斯鎮曾因出產錫礦而聞名,然而,由於錫礦大量開採而污染當地的達特河,導致大量污染物堆積在河川下游而自食惡果,當錫礦開採完,城鎮也同時失去了自然風光,而後由於錫礦產業與河運的蕭條,托特尼斯一度在 1719 年宣布破產,為了維持運作而大量舉債。
托特尼斯花了許多時間整頓經濟困境與環境問題,並在政府協助之下重新吸引外來企業進駐。到了 1970 年代,托特尼斯出現大規模的培根工廠、牛奶工廠、肉業市場等,碼頭也有進口商從波羅的海運來木材,為當地居民創造出 600 多個工作機會。
可惜好景不常,因全球經濟景氣蕭條之故,上述工廠在 2000 年後紛紛倒閉,依附於大企業與工廠的經濟模式再次衰退,並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像是犯罪、搶劫等。
「經過這次的經驗,城鎮居民了解到追求經濟而忽略環境問題,將會造成更嚴重的環境與社會問題;而小鎮若過度依賴全球景氣,命運就無法操縱在自己手中。」
因此,托特尼斯發起轉型城鎮運動,帶動托特尼斯居民由下而上凝聚共識,並在不同領域中發展強化城鎮韌性的行動方案,包含能源、食物、交通、藝術以及社區貨幣等專案。
推動社區貨幣,是為確保經濟能量可以在內部不斷循環,劉世慶也強調,在地貨幣並非要完全取代傳統貨幣,而是擔任「補充貨幣」的角色,「傳統貨幣易將小鎮的經濟帶走,在地貨幣則能夠促進在地經濟循環,加上在地貨幣僅限當地使用、沒有利息制度並鼓勵流通等特色,將能創造城鎮的經濟乘數效應(multiple effect)。」
劉世慶認為:「要改變原本方便的生活型態不是容易的事,韌性的提升,需要歷經轉型的過程,可能是價值的轉換或是生活方式的調整,需要有一段時間過渡。」
為推廣居民使用托特尼斯鎊,負責的組織不時會於社區中舉辦講座、電影放映等活動,提升居民的共同意識;同時也常邀請商家參與說明會,介紹在地貨幣的理念與運作方式,願意參與的商店會在門口貼上標示告知顧客,鼓勵大家用在地貨幣支持社區經濟。
(政治大學信義書院研究主任劉世慶。來源:社企流)
(政治大學信義書院研究主任劉世慶。來源:社企流)

透過「花錢」來幫助彼此——台北花園新城案例

社區貨幣概念在國外行之有年,而在台灣也有一個社區曾發起在地貨幣。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負責人江慧儀,幾年前住在新店的花園新城中,當時她與先生和另外一對賴吉仁夫婦共同邀請左鄰右舍組成「花錢幫」,推行屬於在地的「花幣」,成立宗旨為透過「花錢」來幫助彼此。
江慧儀分享運作社區貨幣的經驗,首先是廣邀居民加入花錢幫,入會時需在報名表填上 3 項自己的才能以及需要交換的才能,並繳交新台幣 100 元,即可得到 200 分的花幣以便與他人進行交易,要獲得更多的花幣,就得自己去創造交易的機會,社區內大家各盡其能,交易的項目五花八門,能夠以物易物、以務易務、也能以物/務換花幣、或是混合著新台幣使用,一切建立在雙方達成共識的前提上,不必受限於主流社會的期待、慣例與價格。
江慧儀舉例,有人提供家裡的大陽台給其他人曬棉被換取花幣;有位吃素的芳療師想推廣大家吃素,就提出吃素 5 天換一次芳療體驗的交易;「有一次我先生需要大頭照,就請擅長攝影的吉仁幫忙,用一瓶自製的辣椒醬換到一組 2 吋大頭照。」
(曾在台灣推行過社區貨幣、現任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負責人江慧儀。來源:社企流)
(曾在台灣推行過社區貨幣、現任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負責人江慧儀。來源:社企流)
江慧儀指出,推行社區貨幣的過程中,較大的困難是改變人們既有的習慣,「一般當人們有需求時,他會直接把皮夾打開用錢解決,而不是想到找鄰居幫忙。」
第二個困難則是,社區內缺乏多樣化的參與者,很多不同的需求沒辦法被滿足,最後,發起者江慧儀夫婦與賴吉仁夫婦紛紛搬離社區後,花幣暫時宣告停止。
雖然花幣暫時中止,江慧儀仍對社區貨幣充滿信心,「量變多時質就會改變!」她深信社區貨幣的概念從一小群人開始,當推行至一定的規模、數量時,就能夠形成一種文化。
最後,她指出社區貨幣的關鍵價值在於重新找回在地勞動力、活絡社群在地經濟活動、讓現金來源較少者仍擁有享受服務與生存的機會,並強化社群的身心健康與幸福感。在宏觀面上,社區貨幣也在主流經濟之外提供了另一個選擇,有助於提升在地的經濟韌性,降低全球景氣的牽連。
(活動結束後,社企流、講者及參與者合影。來源:社企流)
(活動結束後,社企流、講者及參與者合影。來源:社企流)
核稿編輯:金靖恩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