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做小,就是我設計的有機小農模式」他用 2.5 個員工撐起 1.2 公頃有機農地,盼複製到每個社區
文:陳禮龍
頤禾園有機農園,是一個只有 2.5 位員工、以家庭為核心的小農家:幫農大哥一名、村姑(也就是我太太)一名,外加我這個只有一半效率的 0.5 名。不過,別小看這 2.5 人的人力,可是足以撐起 1.2 公頃有機農地的生產與銷售,並且還能將觸角伸及有機農產推廣課程與活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社會企業(慈善)等多元化營運。
「立志做小」,就是我所設計的創新有機小農模式。
我一再強調,從事有機農業的動機應該要很單純,就是從友善自然、環境、人們的「善」出發,而不是以「綠」(有機)為名的炒作與大型營利規模。既然動機很純粹地只有「善」與「綠」,就無需抱持做大的野心,只要時刻切記保有「初心」。
(太太與幫農是2.5人小農場的主要戰力。來源:《「立志做小」的農夫CEO》)
(太太與幫農是2.5人小農場的主要戰力。來源:《「立志做小」的農夫CEO》)
由於規模很小,產能也有限,所需要的產銷支持就能輕易獲得滿足,所承受的風險也相對小;對於有心從事有機農業的人而言,一旦能夠有效掌握銷售和風險控制,堅持下去的力道也會強些。
然後,從每一個 3 人的小農家做起,好好經營自己的農園、照顧好自己的土地、贏得社區的認同與支持,以預購訂單進行計畫性的生產與銷售,配送路線在方圓幾公里之內一氣呵成,既可達到低碳、低旅程食材目標,也能讓消費者吃到最新鮮、最安全、最信任的有機食物。
小農,小發展,不必做大,而是將這樣的模式一再複製、擴散,直到每一個社區都有一個這樣的有機小農,那麼友善栽種的面積就會一點一點地擴大。由於小農和支持者(消費者)之間有信任與承諾關係,自成一個綠色的食物圈,所以小農與小農之間也就沒有競爭的利害立場,彼此可以和諧共處,甚至教學相長。
之所以會設計這樣的「小農」模式,當然也是基於這十年來的親身經驗──因為做有機農業實在是非常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位親密伙伴的無怨無悔支持,若是能再加上一名具有專業技能的幫農,3 人齊心協力就很完美了。
人力就只有區區 3 人,要如何最大化這極有限的人力,在整體營運上發揮出極致的作用?首先,時間管理很重要。以頤禾園為例,耕作是日常的例行,而某些作業的時程則是極為固定的:星期一,採摘;星期二,包裝;星期三,配送;星期四,種植;星期五,播種、除草;周末,彈性安排,或辦活動。如此規律地按表操課,久而久之,你的身體就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一套省時省力卻最有效率的做事方式。
(頤禾園,是一座有機農園,也是結合了環境教育、有機農業推廣與培訓、觀光(輕旅行與深度旅遊)、國際研習與交流,並兼具文化與美學等多功能的休閒、體驗、教學示範型農園。來源:《「立志做小」的農夫CEO》)
(頤禾園,是一座有機農園,也是結合了環境教育、有機農業推廣與培訓、觀光(輕旅行與深度旅遊)、國際研習與交流,並兼具文化與美學等多功能的休閒、體驗、教學示範型農園。來源:《「立志做小」的農夫CEO》)
其次,是現代人才享有的科技和管理輔助工具。在農園裡建置無線網路環境,將田間記錄即時上傳,建立行動品質監控平台,還可遠端監看農園動態;架設網站,並透過社群媒體,如: FB、LINE、部落格、直播等,進行網路行銷與活動宣傳。
3 人的小農場,不大的耕作面積,計畫性的生產與銷售,土地上的農作物產值當然有限,因此必須要為農場創造附加價值,由生產有機農產品開始的一、二、三級產業連動,提升至六級產業化的休閒農業,開創多元化的收入來源,提高所得,才算是成功的創新有機小農模式,也才有(被)複製的意義。
在頤禾園,我親自實驗了農業六級產業化發展策略:以一級產業的農業尊重大自然的智慧,產出安全的有機農產品;運用二級產業的工業品質化、制度化與標準化措施,升級農場的品質;並導入三級服務業的 3 大特質:資訊、流程與品牌符號;最後,進階為六級連動化產業,成為融入美學、文化、創造的新創農業。
而今,頤禾園不只是座有機農園,也是結合了環境教育、有機農業推廣與培訓、觀光(輕旅行與深度旅遊)、國際研習與交流,並兼具文化與美學等多功能的休閒、體驗、教學示範型農園;我的角色也變多重,既是有機農夫,也是講師、導覽員、顧問。成果應可證實,農業六級產業化發展策略是可行的、成功的。
對於有意投入有機農業的人,我的建議是,一定要取得家人(尤其是另一半)的全力支持。一個人先下來做,另一個人仍保有收入,至少歷經一年(一個春夏秋冬)之後,再依實際情況考慮夫妻兩人一起做。所以,第一年是關鍵考驗,可以確定能否繼續無怨無悔地堅持下去。
本文摘錄自《「立志做小」的農夫CEO》,欲了解更多請參考原書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