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米推廣文化 「掌生穀粒」前進港日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2015年11月20日)
先是賣農產品,再被定位成文創品牌、到最後是「社會企業」。掌生穀粒創辦人程昀儀昨天指出,雖然她的公司一直在被別人定義,但她的出發點,只是從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開始,希望透過台灣的歷史地理文化,呈現出在地的歷史風格。
台灣工銀昨天舉辦社會企業論壇,程昀儀在會中提到,眷村長大的她,從小到大都吃泛黃的戰備儲糧米,嫁到台東後,吃到第一包新鮮收割的米,讓她震驚,也因此走上創業一途。
程昀儀表示,掌生穀粒一開始的營運定位,是個「出版社」,出版土地上「農業作者」的作品。當過記者、做過廣告的程昀儀很懂得推廣好米,且推廣好米還不能採齊頭式平等,她的米價訂得很高,是台灣公定糧價的3到5倍,依然受歡迎。
(台灣工業銀行昨天舉行「創新經濟發展論壇—社會企業與共創共榮」論壇,邀請社會企業「直接跟農夫買」現場設攤。 記者林伯東/攝影。圖片來源
9年前、兩個人創業,現在成長到22人,程昀儀說,還好工作時攢了一點錢,頭幾年的確燒掉了不少,但她不是用錢來做事情,而是用人的時間來做這件事,現在品牌已經建立,今年公司已進軍香港,明年打算前進日本,會努力繼續前進。
社企流總經理陳玟成說,2007年台灣出現第一波推動社會企業的風潮,近兩年達到高潮,行政部門也開始推動社會企業,前行政院長官邸甚至改成社會企業聚落,越來越多企業願意協助社會企業成長,或對社會企業提供更優惠價格或採購他們的商品。
陳玟成說,社會企業因為要兼顧公益和獲利,經營不容易,且當企業發展越來越大時,「能否保有初衷」,是最大的問題;也有很多社會企業不想「被投資」,因為他們覺得解決眼前的問題,遠比自我發展重要,甚至希望達成目標後,能夠消失。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

文章標籤